30 歲,有人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年輕,有人開始焦慮自己的目標、成功和失敗,30 歲在 20 歲看來也許覺得好笑,在 40 歲看來也許又覺得矯情。不管怎么說,我的 30 歲還是來了。
在我派發(fā)這篇文章時,已是我在 30 歲路上的第 5 天,此刻才有時間寫點東西。
論寫生日小作文,我最佩服《失控》的作者凱文凱利(KK)。68 歲生日,他寫下 68 Bits of Unsolicited Advice,給出了自己 68 歲時的 68 條忠告。69 歲生日,他寫下了 99 Additional Bits of Unsolicited Advice,給出了自己 69 歲的 99 條忠告。今年等來了他 70 歲生日主題文 103 Bits of Advice I Wish I Had Known。嚯,這次直接增加到了 103 條。
崇拜誰就模仿誰,所以很早之前我給自己定下過 30 歲寫 30 條感悟的目標。嗯,如你所見,沒寫出來。還是熊言熊語,隨便聊聊。
29 歲最后一天和 30 歲第一天的我們不會有多少質(zhì)的變化。真正讓我們成熟的是那些生活和其中為數(shù)不多的經(jīng)歷,或讓人恍然大悟,或讓人追悔莫及,或讓人暈頭轉(zhuǎn)向,也可能讓人繼續(xù)前行。
有些人 30 歲的經(jīng)歷你可能在 20 歲已經(jīng)習得,有些人 30 歲的感受你可能要等到 40 歲才有所體會。
許久沒聯(lián)系的發(fā)小前幾天微信問我作為三旬老漢有何感受。我這個發(fā)小本科畢業(yè) 7 年時間里先后換了三份工作,英年早婚,孩子已經(jīng)能打醬油,如今安家在一個南方城市。我猜他不是真心求教,便說:讀書讀的太久了,才開始感受社會的暴擊。
他回復(fù)我:很好,那就不用我了,生活能教你做個人。
29 歲這一年,當我拿到一本建行綠色「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合同」,翻開 X00 萬貸款還款 30 年那一頁時,腦子里突然冒出了萬青的一句歌詞:如此生活 30 年,直到大廈崩塌。
也許這就是 30 歲,開始需要抵押自己的生活。
29 歲這一年,是我開始工作的第一年。蠻幸運,在喜歡的行業(yè)喜歡的公司和一些厲害的人做一點喜歡的事。和多數(shù)剛開始工作的朋友類似,我對工作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感情,有點像我第一次走進大學(xué)校園和第一次走進研究生課題組的實驗室。做的每件事情都會有收獲有遺憾,胖胖的腦袋里塞滿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也許這就是 30 歲,問題往往留給喜歡解決問題的人,不過「能者多勞」不等于「多勞多得」,前者 always 后者 just sometimes。
29 歲這一年,當我在魔都封閉的三個月里,因為行業(yè)寒冬和大環(huán)境,親歷公司組織架構(gòu)優(yōu)化的那一刻,一切都很平靜又不平靜。
也許這就是 30 歲,高管們需要對企業(yè)和股東負責,而你和我最需要的是對自己負責。
我不是一個擅長獨立做決策的人,30 歲的我意外發(fā)現(xiàn)不少人和我一樣,無論比我年輕 10 歲還是年長 10 歲,無論是普通打工人還是領(lǐng)導(dǎo)。至于原因,我想無外乎是缺乏自信和害怕承擔。
面對決策時,如果你心里已經(jīng)有了一個答案,就沒有必要再去關(guān)注別人的回答,不如可以刻意擱置幾天之后再問問自己的答案。
我們會把罰點球的機會交給別人,不是因為相信別人更準,也可能是害怕承擔沒踢進的責任。放棄決策的機會就等于提前找了條退路:這件事不是我決定的,是綜合考慮之后大家(多數(shù)人)的意思。
問題在于,只要你是最終決策者,無論大家的意思是不是你真實的意思,最后它都會變成你的意思呈現(xiàn)。有些事不是你的錯也并不意味著不是你的責任。
此外,我們很少有機會直面重大決策,即便有些當下看起來迫在眉睫,但放在 3 年 5 年哪怕稍微長那么一點點的尺度上都會沒多重要。大方向定了,一些小決定無論怎么下都不會差別太多,所以本身也不需要承擔多大責任。
最后,不敢做決策還可能是由于我們主動限制了選擇,我們習慣于根據(jù)已擁有的內(nèi)部信息和容易看到的眼前影響做出決策。當我們在 A 還是 B 極度糾結(jié)時,也許稍微嘗試下發(fā)現(xiàn)是可以選擇 A 和 B 的。
因此當我們擁有獨立決策機會的時候,不妨勇敢做出決策,然后承擔這個決策帶來的結(jié)果就好。
我是一個偏討好型人格的人,從小到大想要做到足夠好,讓所有人都盡可能滿意。如今到了 30 歲仍然會時常在意外部評價。我經(jīng)常強調(diào)希望聽到正負兩面的完整評價,以為我們多數(shù)人都處在游戲規(guī)則中,在這個規(guī)則里人和人之間的評價與被評價構(gòu)成了彼此的認知基礎(chǔ)。
這一年的經(jīng)歷讓我意識到,基于外部反饋構(gòu)建的價值體系,把自我的認知體系依托于外部評價,是容易崩塌的。即便看起來已經(jīng)是良好的評價體系也很難真正做到明晰、一致和開誠布公,你能聽到的是可以聽到的,我能講出來的也只是愿意講的。
在很多心理學(xué)的書籍中(比如《被討厭的勇氣》),都會提到「課題分離」的概念。「課題分離」概念是奧地利心理學(xué)家阿德勒提出,指的是要解決人際關(guān)系的煩惱就要區(qū)分哪些是你的課題,哪些是他人的課題。我們每個人只需要把自己負責的課題做好,而一件事情最終的結(jié)果由誰來承擔就是誰的課題。比如,信任別人是你的課題,別人如何看待你的信任是別人的課題。
我們每個人都在路上,不要去開別人的車,也不要讓別人我們的車,開好自己的車就可以了。我們因為不想被外界認為自己不好然后在意他人的感受,這不是對他人的關(guān)心而是對自我的執(zhí)著,從課題分離的角度來思考,過分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法其實反而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因此,我們需要更多地去關(guān)注自我的感受,同時把對于自我執(zhí)著轉(zhuǎn)換為對別人真正的關(guān)心。
長時間的社會教育下,我們習慣把外部的認可和評價作為一個又一個里程碑,期待給二十歲三十歲的自己一點「交代」,但「交代」本身不是最終目的也非你能完全把控。我們要明確的,也許是階段性可自我衡量的指標,然后一個階段結(jié)束后去評估這些指標自己是否達到了,這是我們自己的課題。而基于此,他人是否給予了所謂的認可和評價,又變成了別人的課題。再進一步,面對呈現(xiàn)評價和結(jié)果,選擇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動,又是你自己的課題。
你真正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行動和態(tài)度。
這篇文章在自己公眾號初次發(fā)表的當天晚上,我在上海收到了老家爺爺去世的消息。
我的爺爺今年89歲,年輕的時候是個特別精神的帥小伙,工作之后因為工傷一只眼睛失明。雖然沒上過什么學(xué),但是極愛學(xué)習。
退休后,就用剩下的一只眼睛每天開始在家讀字典,然后讀雜志讀報。好玩兒的是,雜志和報紙他從來不買,就每天去老家的河邊和路邊撿,為此天天被我奶奶嘮叨。而這些撿回來的報紙和雜志,也成了我小學(xué)那幾年難得的課外讀物,有《讀者》和《意林》這些,也有兵器相關(guān)的。印象尤為深刻的是有一段時間經(jīng)常會撿回來《知音》和《家庭》這類雜志,每次我過去都看的津津有味。
后來,讀研究生之后每年再回家,爺爺就很少能認出我來,奶奶說他老糊涂。
如今,爺爺走了,奶奶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也糊涂了。而我,在離老家1400多公里的地方。
本來我想刻意避開「失去」這個話題,覺得時候不到,也沒什么機緣思考生生死死。但讓我成熟和改變的不是生日而是生活。沒辦法,不想面對什么,生活就給你點機會。
當我們30歲的時候,父母通常到了五六十的年紀,父母的父母也到了七八十歲。過年一年每次和家里通電話,我習慣了在最后要問一圈家里人的近況,爺爺奶奶怎么樣,姥姥怎么樣,大姨二姨家,我姐我哥呢。下次再打電話,已經(jīng)沒有機會問起爺爺了。
所以,到了30歲的年紀,終歸要開始逐漸學(xué)習然后習慣面對失去。
失去的可能是一些我們試圖努力爭取的東西,也可能是我們習慣了感覺是理所應(yīng)當?shù)臇|西,比如,來自家人的照顧,甚至是家人。
我那個發(fā)小在聊天最后說:即便社會的暴擊拳拳到肉,作為胖子還好,借力打力,別傷了自己。
我自然是沒告訴他我在減肥,管住嘴不邁腿的方法最近瘦了 5 斤。祝所有思緒繁雜的胖子能變成波瀾不驚的瘦子。
回到文章開頭,關(guān)于高度抽象的道理和方法,讀起來容易,但我以為只有活到那個歲數(shù)(或真有些經(jīng)歷了)才能有所體會。自己沒燉出 30 歲的 30 條感悟這樣的「雞湯」,但還是從 KK 過去 3 年 270 條內(nèi)容里隨機地精心挑選了 10 條他的感悟。萬一,有些內(nèi)容你剛好也已經(jīng)活到了呢。
You are what you do. Not what you say, not what you believe, not how you vote, but what you spend your time on.
你的所作所為將決定你是怎樣的人。重要的不是說什么,信什么,或站在哪邊,而是把時間花在什么上。(理解認識他人也一樣)
For a great payoff be especially curious about the things you are not interested in.
為了獲得巨大回報,要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特別好奇。(好奇是最好的動力)
You are as big as the things that make you angry.
讓你生氣的事情有多大,你的心胸就有多大。(有一句類似的更火的中文版:人的胸懷是委屈撐大的。)
Three things you need: The ability to not give up something till it works, the ability to give up something that does not work, and the trust in other people to help you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wo.
你需要三樣?xùn)|西:不奏效不放棄的毅力、不奏效敢放棄的魄力,以及對能夠幫你分辨兩者的人的信任。(敢于放棄也敢于不放棄,更重要的是明白何時做出選擇)
Don’t be the smartest person in the room. Hangout with, and learn from, people smarter than yourself. Even better, find smart people who will disagree with you.
不要做房間里最聰明的人。和比你聰明的人在一起,并向他們學(xué)習,找到那些不同意你觀點的聰明人更好。
Recipe for success: under-promise and over-deliver.
成功的秘訣在于謹慎承諾和超出預(yù)期。
Work to become, not to acquire.
工作是為了成為而不是獲得。
Ignore what others may be thinking of you, because they aren’t.
忽略別人可能會怎么想你,因為他們沒空想你。
If you can avoid seeking approval of others, your power is limitless.
如果你能避免尋求別人的認可,你的力量就是無限的。
Don’t be the best. Be the only.
不要做最好的。做唯一的。
Thank a teacher who changed your life.
感謝改變了你生活的老師。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浙江中液機械設(shè)備有限公司 ,本文標題:《30 歲,讓我成熟和改變的不是生日而是生活》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